辩证看待加贸“失速”(下)

尽管加工贸易从占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退居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但不可否认,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外贸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国对加工贸易的重视与促进更加不能松懈。如何让随成本变化而不断游走的加贸企业“扎根”中国中西部地区?推动加贸西进,哪些行业可以先行一步?国际商报特邀业内专家,展望加贸的西进之路。

专家圆桌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赵萍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梁明

(排名不分先后)

政策红利能否促进加贸西进?

国际商报:已经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把加工贸易发展和对加工贸易的支持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等政策措施。对于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犹豫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上述政策吸引力有多大,能否留住这些加贸企业?

赵萍:虽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突出,但是其生产效率低,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厂事故和罢工、抗议事件频发,政治风险高。我国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政策的实施,将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设施。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局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良好,生产效率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

梁明:关于加工贸易,本届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加工贸易有相应的表述。随着财政、土地、金融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加工审批环节的进一步优化,加之我国卓越的产业链加工配套能力,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我深信,相当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会选择到中西部地区设厂。

李文溥:上述政策对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一定作用,但作用相对有限。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实行,因此作用也就相对有限。据我了解,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外商企业多年前就将部分杂项制品的加工贸易工序转到了内陆,但在有高速公路的条件下,也仅仅是转移到江西赣州与福建、广东的交界地区,连江西吉安都到不了。随着加工贸易所在的低收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从该低收入沿海地区转移到另一个更低收入沿海地区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如此,中国也不可能出现特例。

加贸西进哪些产业可先行一步?

国际商报:哪些行业能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重点?随着这些行业“向西转移”的加快,其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产生哪些影响?

梁明: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业都能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加贸转移的重点,比如纺织服装、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玩具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中西部地区也可以承接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比如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随着这些行业“向西转移”的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将更加稳固。

赵萍:一是中西部地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如能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的产业。二是能利用中西部地区地理区位优势的产业。特别是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延边省区,可以利用区位优势,结合边境地区贸易需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李文溥:少量的电子产品可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加贸转移的重点。例如,富士康代工的重量较轻、产品价值较高、可以承受较高运输费用的产品。

拥抱加贸中西部地区准备好了吗?

国际商报:在推动加工贸易“向西转移”已成国家所愿、政策所驱的当下,中西部地区是否已做足准备承接加贸转移?目前部分省市提出建立加工贸易新型管理体系、加工贸易电子围网监管模式等举措,这些举措能否消除中西部地区承接加贸转移的痛点?

梁明:以往限制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等。本届政府执政以来,已出台了多个促进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发展的规划和意见。经过多年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营商环境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在我国支持加工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已经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商务部也有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审核。随着支持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赵萍: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扶持政策比较到位,强有力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撑可以有效降低加工贸易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的成本。

不利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加工贸易的综合运营成本较高。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导致内地投资者需要把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从沿海地区运到中西部地区,再把产品从中西部地区运到沿海地区,然后出口到国外,总成本远高于在沿海地区建厂。而且,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保持在高位,中西部地区的房价也水涨船高,加之劳动力价格上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成本优势面临着挑战。二是熟练技术工人缺乏。中西部地区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面临“产品有订单、生产无技工”的窘境。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高端管理人员也很匮乏。

李文溥:我认为,整体而言,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外商之所以到中国来发展加工贸易,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价格低廉,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进行加工贸易生产。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长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是因为这种生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因此必须将企业设于港口附近,以节约运输成本。如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运输成本大幅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将无利可图。因此,一般而言,杂项制品只能在沿海100~200公里范围之内进行加工生产,电子产品的距离则可以扩大一些,但范围也比较有限。

对于部分省市提出的建立加工贸易新型管理体系、加工贸易电子围网监管模式等举措,我个人认为这些举措无法消除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痛点。因为,就贸易政策而言,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沿海和内陆基本上没有差别。加工贸易企业不到中西部地区设厂,主要原因就是往返的运输成本太高,而非政策障碍所致。(中国商务新闻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