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企业心声 

徐工集团:改革开放40年制造业国际合作情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了很多全球行业龙头。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如今能位居全球行业第6位,也是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一、成长历程

徐工集团是改革的产物,又在改革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徐工的前身是1943年的鲁南第八兵工厂,自组建就从未停息改革创新的步伐。改革开放之初,正是我国思想解放、生产解放、万马奔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徐工源起的三大主机厂在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三个领域,均迸发出空前的创新发展热情。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的结合,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的优势和特色。1986年诞生了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亿元企业。 

第二个十年(1989-1998):1989年,当时正值中国集团化改革浪潮涌动,尤其在“十个集团九个空,剩下一个不成功”的历史背景下,以“三厂一所”为核心层组建的徐工集团,在机械行业打造出了 “十个集团九个空,一个不空在徐工”的典型,成为中国工业企业集团化改革的样板。

组建之初,徐工就肩负着打破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工程机械的重任,我们确立了“一力、两点、一化”,即“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和科技为支撑点,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实施外贸、外资、外经“三外并举”,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典等企业成立了12家合资公司,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巩固深化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三个十年(1999-2008):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三年脱困攻坚阶段。1999年的徐工是个深陷困境、核心企业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在王民董事长和班子带领下,我们以七项专项治理、债转股、56家中小企业改制剥离、三项制度改革等走出艰难时期,历经四年改革攻坚扭亏为盈。并于2003年在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首家营业、销售收入双超百亿。

面对严重的行业生存危机和迫切的国家建设需要,2000年,为彻底扭转老国企的困难局面,我们提出必须坚持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并把它列为“董事长一号工程”,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成为徐工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走出全球金融危机低谷的重要驱动引擎。

之后,我们重点推进了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后更名为徐工机械)“瘦身轻装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寻求外资改制不成功的战略困局,迅速改为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在A股市场50个亿的募资,以深化企业营运机制改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正是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不断创新,开启了徐工真正走向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之路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第四个十年(2009-2018):2011年4月起,国内外工程机械市场由十年黄金期转入五年锐降期,各企业在增长速度、发展质量、效益水平上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以事业部制导向的汉风计划改革、总部经营型管控模式和四大平台重构、大手笔跨国并购和实施海外工厂及研发布局,拓展了国际化发展格局,2012年徐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千亿级企业。

徐工以强大战略定力坚守主业调整结构苦练内功,开启了面向2020年的“全球赶超计划”,形成了“一二三三四四”战略指导思想体系,提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行动金标准,不断向 “三高一大”产品转型升级,发起新一轮智能制造变革新战役,在2017年迎来关键转折点,实现了有质量高速增长。

今天的徐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9年中国行业第一,位居全球第六,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可以说,徐工集团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关键是深化改革,突出创新。改革、创新已经融入徐工集团的浓浓血脉,积淀为这个企业独特的精神特质。正是徐工人持续不断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其今天在中国工程机械和世界工程机械舞台的产业位置。

二、经验总结

谈到合作共赢,中国优秀企业这么多年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就是顺应全球化潮流,精准把握国际合作重要机遇。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徐工的两个国际化样板:一是2010至2012年,我们先后并购了3家欧洲企业,在欧洲年营业规模超过6亿欧元,其中,德国施维英公司濒临破产,历经数年整合和文化融合,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全面盈利,是欧美发达市场混凝土机械的第一品牌;另一个是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的国际化样板——2014年投产的徐工巴西制造基地,这是徐工第一个海外绿地工厂,总投资3.5亿美元,现已成为巴西工程机械主流品牌,正逐步实现在南美的当地化全面扎根。巴西总统特梅尔两次接见王民董事长,他特别看重徐工在巴西取得的业绩,高度评价徐工为更多中国企业赴巴西投资起到了示范效应。

从1992年出口第一台设备起,徐工坚定国际化道路不动摇,海外收入从每年不足千万美元到超过23亿美元,目前形成了4大海外研发中心、15个制造基地和KD工厂、70家分子公司和办事处、300多家经销商的全球化产业布局,产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7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第一,在国际化道路上,开放为徐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调研就来到徐工视察,充分肯定了我们继承红色基因、适应时代发展取得的成绩并作出重要指示,徐工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我们深深感到,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创新驱动,就没有徐工的今天,也不会有徐工的未来。徐工人正是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破除思想观念的禁锢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改革创新、合作共赢,才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愈战愈强,闯出了一条地方国企发展壮大之路。

三、机遇和挑战

中国扩大和深化开放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繁荣不再,同时,逆全球化气焰日趋嚣张,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行为严重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

虽然全球经济迎来了广泛性增长,但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着眼世界前沿、探索创新发展成为行业内企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有规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当前有两大机遇,分别是“技术革命”和“一带一路”带来的。以徐工为例,我们通过践行“技术领先、用不毁”的行动金标准,在大型矿山机械、高端机型、核心零部件等产品方面不断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国际矿山机械市场500亿美元的市场需求,原来我们造不出来,现在我们通过技术革命造出来了,而且质量和国际巨头一样,现在全球四大矿业公司有三家在使用徐工产品,而且客户反馈非常好。过去中国制造面对欧美高端市场巨大份额蛋糕无从下口,主要是因为缺乏高端产品,现在我们欧洲CE认证产品、北美认证产品不断成系列推出,这些都是技术革命带来的重要机遇。

第二大机遇“一带一路”的影响和惠利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国际合作方兴未艾,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必定会给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工程机械是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及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工程机械行业虽然不属于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但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优势行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施工提供了强力支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日渐紧密,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广阔,需求大量的工程装备。工程机械企业纷纷跟随国家战略走出去,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力量。

2013年以来,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发展主题,徐工与80多家中资企业抱团出海,65%的中资企业的工程机械选择了徐工产品。徐工在“一带一路”国家实际投资超过30亿元,产品已覆盖沿线95%(62/65)的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占比达73%,其中35国出口占有率第一,徐工成为全球工程机械最具美誉度的“中国名片”。

下步,在扩大和深化开放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核心技术、转型升级的挑战。尽管我们在世界上已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的品牌美誉度还不够高,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在质量上必须努力提高,在技术上更要努力攀高峰,掌握技术话语权。我们必须在产品和技术的本质属性上努力追求“技术领先、用不毁”,也就是在产品的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和大吨位“三高一大”上狠下工夫,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引领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另外一个就是国际化管理水平、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可以说,中国企业在世界工程机械的份额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是主体量还是在中低端,在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国际化水平、内部管理机制、关键零部件水平、制造工艺水平、产业链的协同水平、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与世界最强手相比还有距离。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四、对未来的思考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的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当前,中国装备正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迅速迈进,从国内市场向全球装备市场全面挺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出一条路,中国实体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都应该积极融入全球变革浪潮,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努力攀登世界“珠穆朗玛峰”。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要在全球制造最高峰上拼出位置,每一家世界优秀企业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我们必须先紧紧跟住前面标杆,什么时候学好了、赶上了,就能一步实现超越,真正成为让国人骄傲、令世人尊重的百年老店和世界级企业。

我们要持续推进全球研发体系、智能制造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攻关高端产品智能化和核心零部件“空心化”的难题,共同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并不断取得新突破,积极构建共融共生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促进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业正在以它独有的节奏曲折的前行,随着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敞越大,伴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夹杂着商业模式和发展动能的切换转换,如今又走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拐点,我们需要创造性的发挥新型产业链领头羊的作用,坚决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坚定地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道路。

面向未来,徐工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力争在2020年之前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五,实现国际化收入占比50%的战略目标,2025年之前进入世界前三,实现珠峰登顶,共同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