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基础设施建设推助经济发展
林毅夫在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举办其间接受《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第一财经日报、国际商报等30家媒体集体采访。
问: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即使修好了比较好的基础设施,但是它们的使用率不高,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答:我们常讲 “要致富先修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基础设施较差,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如果把基础设施修好了以后,却没有一定的经济活动量,那么这些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就不会高,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我的观点是——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综合在一起考虑。
我们知道,低收入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那么产业政策就应该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多创造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创造出口。当时我们大陆改革开放,优先发展的也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要素生产成本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我们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好工业区交通设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
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我相信,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像我们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一样,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低收入状况,实现像我们一样的现代化梦想。
问:您一直强调,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会向国际筹措资金,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风险,这样的国家应该怎么样来破解这个高风险?
答:因为低收入国家普遍欠债比较高,国际上包括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制定所谓债务可持续的限制,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过高时就不允许再举债。但是基础设施是建设型的负债,不同于消费型负债。发展中国家如果想抓住国际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就必须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之变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那这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获得了非常高的回报。在这种状况之下的话,即使现在债务水平较高,那么前期的投资是必要的。
问:当前,中国承包商将投资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企业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 我想这正是召开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意义所在。这么多国外国内知名的建筑企业、金融企业汇聚在一起,探讨合作方式的创新。同时也给那些发展中国家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的契机,这个是一个互利双赢的。从相当大程度来讲,这也就是我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来以后,在国际上能够获得有一些国家支持跟欢迎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同时我们也带来新的发展模式,大家在这个创意之下,从基础设施作为抓手,作为切入点,每个国家都会得到好处,而且这是1+1大于2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