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自身硬
1269

日前,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53英尺干货集装箱产品发起的“双反”案尘埃落定。根据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的最新终裁决定,美国以败诉告终,这意味着中集集团等三家中国企业持续将近一年的应诉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今年中国应对美贸易救济调查首起取得无损害结果的案件。
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论客观反映了美国集装箱产业的实际情况,表明中国出口集装箱产品并未对美国内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阻碍,采取“双反”措施没有事实依据。相反,中国出口产品与美国集装箱产品共同满足美国内市场需求。

应诉到底
“既然决定应诉,花再大代价也要(将官司)一打到底。”作出强硬表态的是中集集团副总裁张宝清。这家从诞生起就围绕国际竞争而活的企业,在美国遇上了官司。事情缘起于2014年5月,应美国本土一家拖车公司的申诉,美国商务部对从中国进口的53英尺集装箱发起“双反”调查。该公司称,产自中国的53英尺集装箱倾销幅度达84.07%,同时中国生产商和出口商收到的政府补助也超出允许范围,其中包括中集集团和胜狮货柜等企业。据了解,随着运输业的发展,传统铝制集装箱逐步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获得新解决方案,中集集团等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开发了用高强度钢材打造的53英尺集装箱,其比铝制集装箱更具竞争优势:两种产品重量相当,但新产品密闭性、容积、抗压能力、耐磨损等功能更优,使用寿命更长,而且降低了维护成本,因此深受客户欢迎。
但案件一度朝着不利的局面发展。去年6月,美国商务部认为,有合理迹象显示涉案产品对美国国内产业的建立存在重大阻滞或实质性损害。9月23日及12月31日,美国商务部分别针对反补贴部分和反倾销部分作出初裁,并于今年4月13日作出终裁,对两部分均要求征收高额关税。“如果败诉,涉案产品将面临退出美国市场的风险。”中集集团法律事务部总经理、首席律师王宇说。这不仅关系到几家公司或一个产业,而且关系到诸多供应商,关系到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关系到北美客户的切身利益。“公司高层非常重视,最后决定应诉。”

产品帮大忙
王宇表示,虽然事实很明确——中国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了客户需求,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应诉之路却异常艰辛。为了打赢这场官司,集团公司想尽办法,调动了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胜狮货柜也是此次“双反”案的涉案企业。就在美国商务部发起“双反”调查之前,中集集团和胜狮货柜还因“北美箱角件专利侵权案”对簿公堂,在此次应诉中两家企业则联手对外。“本土企业只有抱团,遵循当地法律规则,整合多方资源,才能打赢国际官司。”王宇说。
5月19日,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在中国53英尺内陆干货集装箱“双反”调查损害终裁中认定,中国输美产品未对美国内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阻碍。据此,美商务部将不对上述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关键还得自身硬。”再次反思整个案件,张宝清深有感触,“从根本上讲,给胜诉帮了大忙的是产品本身。我们的产品维护了客户利益,客户就会支持我们,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投了支持我们的票。”
张宝清的第二个感想是,“摊上事”不要怕,要敢于应诉。应诉中,涉案企业要抱团取暖,调动所有资源,组建专业的律师团队,以积极的态度争取胜利,遇到困难要积极和政府主管部门沟通。“这次应诉我们的投入很大,收获也同样很大。”张宇表示,案件胜诉不仅是涉案企业的胜利,而且是包括供应商和客户在内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胜利。而且通过应诉,中集集团提高了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贸易摩擦应对体系将不断完善。据商务部人士透露,随着世界经济弱势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一些“政治化”的贸易救济案件也在增多,去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7起。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