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民企“走出去”的思考

早几年,国家号召大家“走出去”,因为国内产能过剩,不走出去不足以开辟市场,不走出去不足以避免内卷,不走出去不足以开阔视野,经济下行单靠自己消化过剩产能已经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况且,商场如战场,你不走出去别人会走进来,客场的进攻总比主场的防守更利于竞争,这种理念基本在业内形成了共识,“走出去”已出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近两年疫情的影响,很多走出去了的企业又退了回来,所以再次提“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2017年1月写成的,当时笔者还是作为苏州金螳螂国际的总经理,从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关于民企“走出去”的问题,其实当时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民企一般都比较现实,趋利性更强,眼前利益更加重要,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的民企,迈出了艰难的步伐,它们通过抱团出海、搭船出海等方式,和国内业主及央企/国企一起出海开拓,有些学到了好的经验,有些赚到了丰厚的利润。但总体上讲,民企出海的积极性还不够高,胆子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思想还不够解放,在“走出去”的问题上还需要再烧一把火,再鼓一把气,尤其是疫情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下,重提出海势在必行。

民企出海,问题确实不少,但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概括起来,民企出海面临着内、外部的问题与困难。

— 1 —

出海企业内部的问题

第一,民企“走出去”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老板不点头,谁也不敢走,毕竟真金白银都是老板的心头肉,所以很多企业明知道要“走出去”,但想走而不太敢走,有些企业则是进一步退三步,为了应付政府号召,索性把“走出去”作为一种噱头,人有我也有,但压根就没有整体长远规划,也无市场布局和拓展战略,仅凭老板或实际控制人一时喜好,兴趣来了走出去,兴趣没了收回来,这是决定能否走出去、走进去、走稳了、扎下去的根本问题。

第二,建筑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数量和素质均不是很高,民企人才不足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建筑民企的人才短缺则更加明显,更不用说是国际化经营人才。加上民企多少存在短期行为,人才进入公司要立竿见影带来效益,一般不太考虑人才贮备,也不接受市场哺育期和发力的过程。

第三,民企规模一般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尤其是建筑装饰行业,经不起风浪,到海外形不成规模,从资质、业绩及银行资信等各方面都难以支撑企业的海外发展要求。

第四,民企管理不太规范,喜欢快餐式的经营,财务、税务、法务、劳务等“四务”方面不太注意与当地国家政策相结合,经营风险比较大,企业经不起检查和审计,可持续性的后劲不足。

第五,民企喜欢跟风,无知无畏,凭感觉走,有些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想通过海外布局拿政府补贴,炒概念抬高股价,经营的社会效益和口碑都不是很好。

第六,民企把“走出去”从事海外经营当成一件事情来做,不是当成事业来做,国内观念经营海外,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 2 —

政府及政策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建筑装饰行业,国外没有国企、央企及民企的概念,政府对所有企业均一视同仁的提供渠道和资讯咨询,没有特别的政策对特别群体的支持,全部都是市场经济。

第二,国外政府对企业的扶植,一般集中在宏观层面,限于培训、风险提示等咨询方面,而且都不是免费的,国际工程没有单独形成一个行业,企业是市场的弄潮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三,保险、保函、贷款往往是限制民企“走出去”的瓶颈,国企和央企般都有巨额的银行信贷额度,资金成本相对较低,而民企明显的不具优势,不少为了企业流通,利用表外资金,承担过重的资金成本,保函额度上也需要得到银行的支持,否则,企业的负债率、净现金流及保函都可以成为压垮民企业海外经营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四,民企在国内的成功多少带有些冒险和投机的成分,它们善于抓住政策的红利,利用不太成熟的监管体系,可海外就不一样了,海外经营的风险比国内大得多,国内抓住政策就能成功,海外要抓住市场走向才能成功,国内讲“没有做不了的事,只有做不了事的人”,国外真就有“做不成的事”,所以政府要加强民企“走出去”的风险管控,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把握关系和规则的适度性,鼓励国企及央企难以做到的本土化经营,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根据不同的国别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让民企在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的同时进行合规经营。

第五,政府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活动邀请民企参与,拓宽其业务渠道及经营网络,扩大眼界,增加海外机会,通过央企民企接对子、一帮一、一对红、老带新、大帮小等方式,把民企出海扶上马,送一程。

第六,加强民企老板的思想工作,避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作祟,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改变国内经营模式在海外的延伸,建立适合自己海外经营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老板通了,一通百通。

第七,成立民企走出去辅导协调机构,设立对外承包商会中小企业分会,经常沟通交流,解读政策,抱团取暖,抱团出海,增强实力。

— 3 —

几点建议

第一,民企“走出去”要量力而行,量利而行,避免一窝蜂、赶潮流、在能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得现金流非常紧张,靠贷款过日子。

第二,民企“走出去”要借力使力,做好定位,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通过借船出海、搭船出海,和央企绑在一起,成为其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作一个工匠,央企成功自己也成功了,而且风险较小。

第三,民企“走出去”要练内功、强实力,国际规范和标准、劳动力准入都是东道国的核心利益,我们要入乡随俗,别走捷径打擦边球,要照规矩办事,通过增强实力达到利用当地人才、当地资金和设备材料等资源干好自己的事,争取企业国民待遇,保持经营的可持续性。

第四,民企“走出去”要研究风险管控,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企业本身与市场的匹配度,设置好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真正步入国际化经营的路子,通过业务国际化带动企业国际化。

第五,民企“走出去”有别于央企/国企,央企/国企讲规模和排位,民企讲实惠和效益,所以民企“走出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别开高大上,聚集小而美,要做一个成一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的建筑企业无所谓国企和民企,中国企业在海外,民企与国企互补性相当强,国内的总承包体制,使得国企偏向于项目管理而不自己操作,正好为民企业在海外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民企一般都是项目履约主体,施工管理是其特长。所以,在海外经营的大潮中,民企切忌自惭形秽,既不自悲也不自负,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不要把一次的成功当成经验传颂,也不要把一次的失败当成世界末日,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海外经营有胜有负都是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求大胜、忍小输。胜的经验要复盘,输的教训要总结,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企市场反应快、经营机制灵活、建造成本低下的特点,提炼核心竞争力。让灵活机动变成其经营的独特优势,实操能力变成其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成本低廉转化为履约增效的致胜法宝。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当然笔者不是说民企是流氓),如果民企能够加强国际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研究,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企业,它们将会如虎添翼、无往而不胜。

经济一体化、弄潮国际化、融入区域化、对抗碎片化,均需要我们“走出去”,“走出去”既是内生驱动,也是外生驱动,它不单是央企/国企的责任,它是对所有企业的要求,疫情趋于平缓,“走出去”不能停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