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行业如何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

“一带一路”从一个伟大构想的提出到真正实施推动,短短数年时间,终于在5月15日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沿线几十个国家云集北京,共襄盛举。

与以往只是单方面地在外交活动中宣讲推动不同,经过数年的努力,此次盛会正实质性地推动了多国领导人齐聚北京议事,为后续的商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当今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的时代,如果没有政治保护和国家层面的认可,任何商业活动在实际推动中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比如,最近的典型事件就是微信在俄罗斯受阻。

而据领英数据显示:84%的国有企业已在海外有业务布局,58%的国有企业把“一带一路”和海外拓展作为首要重点战略,业务版图比例前三名分别是东南亚、非洲和中亚。所谓一带一路,就是通过促进产品、服务、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质经济要素的互联互通,创造经济新动能。优质人才也是一带一路各要素联动发展的核心。

本地化人才对于海外市场开拓尤其关键,然而出海的中国企业人才布局情况并不乐观。

2016年,中国境外企业实现销售额总计达到1.5万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税400亿美元,聘用外方员工达150万人。2015年,雇佣外方员工122.5万人,比2014年增加39.2万人。尽管中国企业聘用外方员工数量在逐年增加,也为当地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然而72%的受访企业表示,海外机构员工依然主要从中国外派,28%依靠海外招聘。

那么,受此战略的推动,中国制造业和劳务行业的真正机会在哪里呢?

1、围绕此次盛会达成的主要合作清单,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劳务服务;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性逐步体现出来,世界格局渐变,美国退出TPP协定(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转而向中国派出“一带一路”美国代表团,由此,所谓封堵中国经济“岛链”断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成果丰硕,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而在目前,我国工业已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已经形成了产业国际输出能力。当前,学习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经验,力争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加快向“一带一路”地区布局资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国内过剩产业项目转化为海外产业,从而将中国产业触角向全球延伸,进而帮助国内产业转型。

从行业看,在工业原料、机械、建筑工程等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发展成就,而这些领域在国内处于高度饱和竞争状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已成为我国产业走出去的重要输出地。

而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于想从事国际劳务的企业来说,就是需要紧密关注和跟踪的。

2、高端制造业的出海,为劳务行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劳务行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时代真正到来;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迈上新台阶,出现一批诸如高铁、核电、工程机械、高端海洋工程等明星领域,在航空航天、卫星通讯等领域进步快速,国产大飞机已首飞成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正在全球组网。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打造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是引领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具体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信息技术、高档数控车床、先进轨道交通等十大重点领域发展。

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实,在“一带一路”地区大有可为,将推进在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电力装备、海洋工程等多领域的国际装备制造合作,争取在“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市场和合作生产机会。例如,“一带一路”地区亟待改造和提升的基础设施水平、矿产资源开采技术、通讯互联技术。

当前,我国装备企业正处于寻找“一带一路”的合作机会,从而加快提高中国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形象,推动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转向为技术输出,再迈上一个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台阶的时代。

但这样的人才需求,以往简单的劳务输出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而据英领数据显示,这些人才中国海外企业最急需的。这些人才的选拨和输送渠道,如果中国劳务企业不能解决,则很有可能市场就会交给在全球有着人才派遣优势的万宝盛华、德科、任仕达等巨头。中国劳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第一次真正面对国际巨头强有力的竞争:


3、真正最好的渠道,或许是作为园区配套的输出。

发展经验表明,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的有效途径,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建56个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当前,要加快“一带一路”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园区。

从政策层面,加快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自贸区建设,鼓励我国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与沿线国家建立对等产业园区试点,依托园区输出我国具有竞争力产品和产业。


在操作层面,将我国的资本、技术优势和“一带一路”地区政府的迫切发展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通过建设境外经济合作园区和国内示范园区。

因此,参照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等多种发展形式,从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我国产业园区“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开展项目合作。最终,围绕价值链布局产业链,依托产业链打造园区经济的跨国产业链合作形式。

而对于工业园区来说,毕竟是中国自己的组织输出模式,肯定是带本国的“劳务企业”一起最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沟通成本。因此,劳务企业也应该主动关注园区输出的规划和建设,方可得“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