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强市升级 撬动传统格局

由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与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组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数》作为《2015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两大阵营的城市外贸发展稳如磐石,近9年和近5年的上榜阵容不变,分别有20座、8座城市持续入围。“十二五”期间,环渤海、海峡西岸(以下简称“海西”)、东北和中部稳定性增强,持续上榜数量分别达到14、4、8和14座,比连续9年上榜数量增加4、1、5和6座。反观西部地区,百强城市版图持续扩容,但频频变脸,仅陕西西安、重庆、四川成都定力出色,连续9年榜上有名。

在外贸强市持续上榜的主基调下,主动升级与被动转变的双重需求正慢慢撬动着传统格局。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有关人士表示,从近年各分项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关联度变化看,以规模论英雄的时代正在终结,贸易水平、效益、发展和潜力齐头并进,对综合竞争力的解释与拉动作用全面提升。2015年,入围综合竞争力30强的城市,同时跻身效益竞争力30强的城市有15座,同时跻身潜力和综合竞争力30强的城市21座,“十二五”期间均增加1座;同时跻身水平和综合竞争力30强的城市21座,与2010年持平。相比之下,引资力度减小导致发展竞争力关联度降低,同时跻身发展和综合竞争力30强的城市19座,“十二五”期间减少1座;结构短板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恶化,同时跻身30强的关联城市仅9座,“十二五”期间减少2座。盘点过去5年,我国狠抓政策落地,力促外贸提质增效,实现增长动力由外向内的逐渐转换,如本土企业活力彰显,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持续提升,加工增值水平全面增强,吸收外资力度稳步加大,特殊经济区升级和自贸区设立明显提速,大宗商品价格探底变相改善贸易条件,“净出口”仍是牵动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这些或多或少填补了外贸增长目标落空的遗憾。

产业转移效果正在显现

一是东南沿海地区面临速度换挡,在延续强势格局过程中,寻求动力转换。“十二五”期间,东南沿海各地区逐步形成多个城市竞相争艳的稳定格局,尽管增速放缓,但相对竞争优势依旧。长三角除上海、宁波、南京、杭州等行政级别在省会级别及以上的中心城市领航外,苏州、舟山等多市竞争力亦不容小觑,稳居第一阵营。2015年长三角百强城市22座,比2014年增加1座,上榜率高达近九成。珠三角及海西尖兵突出,广东深圳稳居榜首,广州、东莞、珠海、厦门形成竞跑局面。2015年珠三角百强城市10座,比2014年增加1座,上榜率为47.6%。而海西保持4个席位不变,且全面提升。环渤海在2015年百强榜单上保持15个席位不变,由北京、天津、山东青岛形成的铁三角固若金汤,但位次均有回落。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特征显著,国内外市场的焦灼变动使其遭受严峻考验。受此影响,水平竞争优势明显弱化,进出口规模小幅缩窄,外贸依存度整体下滑,高基数上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为缓解整体低迷的困境,各城市使出浑身解数,另辟蹊径,实现突围。

二是要素流动和政策推动加快内陆地区改变落后局面,产业转移承接初见成效。内陆省会以上城市作为各类资源聚集的高地,虹吸效应更加突出,2015年,23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位次普遍上移。相比“十一五”末期,挤入30强的中心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河南郑州、重庆和安徽合肥等新面孔挤入前端阵营。在遭遇去产能的阵痛后,外贸成为拉动东北经济的火车头,2015年百强城市10座,比2014年减少2座,4座中心城市位次均有提升。作为门户,港口优势和外资青睐使大连的外贸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在2014年基础上提升4个位次至第8位,为近9年最好成绩。

经过多年筹办、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中西部外贸已有起色,如重庆集聚大量如达丰、英业达、富士康等电子产品生产巨头,抬高企业平均进出口规模;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与加工贸易增值率同步提升,前端阵容的中西部版图继续扩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加速整合,外贸促进功能发挥,增强中西部发展潜力等。(中国商务新闻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