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换核” 5年内中国科技贡献率将达6成
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人类高手的围棋对决,引爆网络,人们在感叹人工智能强大的同时,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抱有颇多期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被置于重要位置。总理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李克强还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评论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不小。不过,也正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亟须科技创新“换核”。
创新驱动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59次提及“创新”,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被提到次数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显而易见。
总理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内核。十八大报告就曾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3月10日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为落实“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是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引导来构建我国的先发优势,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二是要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三是建设现代化的产业技术体系;四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去年底以来频频被中央高层提及的热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我国将加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制度供给为龙头,通过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激发科技创新,谋定而后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守正”,还要“出奇”,在充分认识、适应、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市场改革经验,寻求创新来实现超常规发展,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
他说,供给侧结构的关键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以及制度和管理等,这其中,尽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空间、制度环境等的约束。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供给约束,激发出科技创新的潜力,才能真正走通创新国家的道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表示,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据了解,2015年我国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0多个高新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投入的效益。
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科技创新加速推进。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文称,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衡量一国科技投入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态势。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3年超过2%,2013年和2014年的数值分别为2.01%、2.05%。
此前研发投入占比未达预期
国家发改委3月5日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称,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制约了研发投入,2015年研发投入占比的预期目标未能实现。
据了解,2015年研发投入占比的预期目标为2.2%。
在2015年绝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的情况下,研发投入问题在全国两会上也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建议,要补足“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缺口,切实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2.5%。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认为,在指标分类中,研发经费投入属预期性指标,约束性不强,弹性较大,应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由预期性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
据了解,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预期为90万亿元,若按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为2.5%核算,约为2.25万亿元。徐世杰认为,此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据报道,企业研发投入下降已经不是第一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2015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从研究来看,企业的研发水平、投入比重近年来一直在小幅下降。由于研发不足、创新不足,企业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他还用数据加以佐证: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420家提供了研发数据,2013年共投入研发资金5934.8亿元,同比增长7.36%,研发投入增速连续两年下降。从中国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来看,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66家提供了研发投入数据,共投入研发费用4496.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5.20%,增速低于上年的8.95%。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据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7.4%,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150.9亿元。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也强调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潜等这些重点领域上,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做贡献。”万钢说。
实际上,不少大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非常重视研发投入,比如华为。1月3日,华为轮值CEO郭平表示,华为2015全年销售收入约3900亿元,每年研发投入500亿元。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307亿美元)。这一研发投入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排在前列的。此外,阿里巴巴已与中科院联合建立量子计算实验室,共同开展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研究,研制量子计算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透露,阿里巴巴可能会造出一台类似AlphaGo的科技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到2015年年底,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显示研发经费投入效率提高,产出增加。”田力普表示。
经济发展“换核”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2020年我国要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行列这一宏伟目标。对此,报告还提出具体要求,即2020年科研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据了解,2015年这一数字是55.3%。
万钢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据了解,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9835亿元,说明成果转化发展比较快。所谓技术市场的定义,就是技术委托开发、服务、咨询、许可、转让等内容,包括企业承担的重大项目。
但是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的,高校、研究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时还有一些障碍。
“三年前我们就对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进行过调研,发现过去的问题主要是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万钢说。
不过去年8月修订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一定程度上从政策层面给科技成果转化破除了障碍:取消审批程序;明确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自己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处理;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还要加强技术市场的建设。为了落实这部法律,国务院最近又颁布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但万钢也坦言,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还面临很多短板。
“比如说,重点产业的转型还不够快,原创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创新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还是提高创新能力。一方面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的新动能,在结构调整上,科技创新形成的新动能还太小,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第二就是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积累,有发展。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能、新的动能。其中,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几年一些由企业牵头的重大项目,比如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无线宽带、超级计算等,转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
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十三五”将更为显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