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劳动力比输出技术更重要

与过去的廉价商品不同,中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正积极推销带有自己技术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譬如高铁。虽然不断有国家撕毁合约,但是中国铁路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走出去的中国品牌,并且有可能为中国创造出较高的利益。

输出技术总是看上去要比原来的低价品输出要高端得多,此消彼长之下,有人认为中国即将完成出口的转型,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输出。但是这却未必是好事。技术输出的光鲜掩盖了中国制造商品出口大幅度下滑的问题,而后者已经越来越拖累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其并不是由几个寡头公司撑起来的,而是靠数量庞大的中小公司,甚至包括了大量的家族作坊。在中国制造出口下滑的背景下,是这些外向制造型企业大批量停产倒闭的事实。中国正客观上面临着外需不振带来的生产力严重过剩问题。

于是中国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提振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特别是针对人均消费偏低的农村地区。在此鼓励政策下,面向农村消费和服务的经济形式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不少转移劳动力从事起了相关工作。但是单一的消费虽然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却无法改变其并不创造财富的实质。随着工厂纷纷关门,和沿海用工需求的持续降低,很多农民工被迫返乡。我们现在正是恰恰要刺激这部分群体去消费、去买房,这种思路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这非常像是一揽子买卖,如果他们买了房就意味着再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那么其再度获取相对较高收入并持续提升消费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几乎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对此中国政府的核心政策是通过基建投资来消化剩余劳动力。即便是进入到了一个基建也过剩的时代,很多地方政府依然将重大工程列为重要工作内容来对待。在此情形下,中国的高速公路与高铁在国内首先遍地开花,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社会的财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单一的依靠基建拉动,而实体经济却不见起色的话,迟早会有债务崩盘的一天。一些地方政府背负巨债与此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指数实际上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地的劳动力过剩情况。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国对外输出劳动力,特别是相对低技术含量劳动力的问题应当被重新提起。

国外政府在工程招标时固然看重是否能够解决当地就业等社会效益评价,但是关于效率和价格方面依然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大多数现代化国家普遍陷入了工程建设缓慢,劳动力效率低下且价格偏高的泥潭中,并被群众广为诟病的情况下,中国应当通过外交政策、国企要求等方式大力鼓励中国劳动力走出去,甚至诸如高铁建设时可以要求中国籍工人的比例。

起码在目前中国工人承接的国际建设项目上,其高效率是受到了普遍认可的。现在亚投行也成立了,中国政府大可以三条腿走路,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与劳动力输出三不耽误。这样既能够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又可以化解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城镇地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来源:中国经营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