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的机遇与危机

作为“互联网+贸易”的新兴产物,跨境电商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各类政策的“温室环境”中“野蛮生长”,然而“政策温室”总有消退之日。近期国家质检总局接连发布了《网购保税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和《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工作规范》的公告,关于跨电税改的各种消息也是不时传出,似乎预示着“温室效应”的减弱。而在“政策风”的作用下,跨境电商又将被吹向何方?会继续成为“风口”,还是“虎口”?坚持规范跨境电商的深远意义又在哪儿?……

人们习惯把跨境电商称之为“蓝海”——一片充满未知的海洋下似乎满是唾手可得的宝藏。然而茫茫蓝海下,除了“珍珠”也有“荆棘”,有人率先入水“掘金成功”,也有人被“荆棘”所绊,迷失海中……

多方合力制造蓝海

2014年7月,《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政府首次承认跨境电商的合法地位,而发展这一模式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吸引消费回流。2015年,政府与跨境电商处在红利涌现的“蜜月期”:先是国务院接连发布文件,推出降低进口产品关税试点、税制改革和恢复增设口岸免税店的相关政策;接着是试点的进一步放开,截至11月,跨境电商试点已扩大至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天津八个城市。

政策的红利促使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跨电领域。据投融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单个项目平均最低融资额达5650万元。除了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传统巨头外,一些只针对跨电业务的创业企业也相继获得大笔融资:今年1月,洋码头就爆出已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的消息,创下当时跨境电商行业的融资新高;3月,辣妈帮宣布获1亿元C轮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蜜芽则在9月放出1.6亿美元D轮融资的消息。

资本的强势介入,迅速扩大了市场规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42.8%,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7.3%。其中进口电商仅占了15.2%,也就是3000亿左右,潜力巨大。虽然全年数据尚未公布,但近日如火如荼的“双十一”、“双十二”和新晋促销节美国“黑色星期五”都必然把跨电进口规模拉到历史新高。根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

如此高速增长的市场,源自国内中产阶级对海外产品高度认同的庞大需求。PayPal和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psos联合发布的第二届全球跨境贸易调查报告称,2015年有35%的中国网购消费者有过海淘经历,这一比例在2014年仅为26%。而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14年海购人数已达1800万,成交规模达1400亿元。来自亚马逊的《2015跨境电子商务趋势报告》显示,海淘人群以35岁以下、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产阶级为主,他们的消费需求从单纯地追求价格向食品安全、品质优良、品类多样等方面发展。据估计,这样的中产阶级电商用户目前在5亿左右。

跨境电商企业危机重重

由政策、资本、市场和刚需多方促成的跨电蓝海,尽管发展迅猛,却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危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形态,跨境电商在法律上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申伟鹏表示。由于国家层面出台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政策导向与指导意见,各试点城市在具体落实时也会选择不同的路径与方法。“特别是在关系到进口类跨境电商核心竞争优势的税收问题上,监管层正在酝酿出台新规。”他补充说。

一位跨电物流圏内的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预计明年三四月份政府将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修改,“到时候,那些靠价格优势,仅赚些国家税收差价的企业就活不下去了”。据内部人士透露,有可能对跨电业务征收跨境电商进口综合税,税率将参照传统货物贸易“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的模式,并将增值税部分降低30%;对于行邮税原本的区间范围,也将最低税率从10%提升至20%。

如果说税改的不确定性影响的是跨电从业者的利润空间,那么渠道的混乱则是现实中已令他们挠头的问题。由于运营模式的不同,多数非自营的跨电平台企业会面临供货源价格不稳、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纵容了“洋假货”问题的蔓延。“人们购买跨电产品是基于对其品质的认可,如果品质不能保证甚至出现造假,其也就失去了意义。”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称。

随着资本的进入和一些创业公司相继拿到融资,跨电的行业窗口已接近关闭,没有雄厚资本的团队很难进入;需求的增加仓储也成为稀缺资源,这也使跨电企业成本日渐增高。“长远来讲,零零星星的海淘小平台很难生存。”百恩百创始人黄若曾公开表示。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