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反倾销:手段严酷且行业集中
1168

  20世纪90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频繁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之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谋求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反倾销措施作为一种针对性强、杀伤力大,且有多次成功经验的非关税手段,成为各国限制中国产品的有力武器。笔者建立的《印度对华反倾销数据库》,对1994~2013年印度对华反倾销全部案件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整合归纳,以探寻其规律和特点,从中可为我国积极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发展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变化趋势,需要从时间维度上观察对华反倾销案件的变化特征。先看诉讼案件数。印度对华反倾销是从1994年开始的,且在2000年前,每年发生的反倾销案件较少,均在6件以下。而在2000~2010年间,案件数目突然有了大幅度增加:除2003年、2004年和2006年之外,其余各年份案件数均在10件以上,其中2008年对华反倾销案件最多,达15件。2010年以后,随着金砖国家峰会的展开及其发展,案件数量有所下降,每年发生的案件不超过7起。

  20年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数有较大起伏,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1%;且在2000~2010年间出现了多个峰值。这充分显示,印度对华反倾销力度大,试图以反倾销这种贸易救济措施,打压中国产品对印出口。

  再看确认损害比例。该比例一直很高,有多个年份保持在100%的水平。这意味着,在这些年里,只要有印度厂商对中国产品发起诉讼,中国产品就会被设置准入障碍。确认损害比例最低的年份为2004年,也高达57.10%。在考察期内,确认损害的平均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这说明从平均意义上看,一旦中国产品遭受调查,有接近90%的案件将被裁定为构成损害。

  最后来看各年的平均税率。显然,印度对华反倾销税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除2003年仅为32.28%之外,其余年份都在50%以上,最大值为2002年的194.7%,且平均税率高达94.5%。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92~2013年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案件确认损害比例呈现高位稳定态势。考察期内,反倾销案件税率虽然始终非常高,但随着时间推移略有下降。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行业分布

  按照HS编码大类,将每一起案件涉及的产品归并到所属行业之中,简单统计显示,印度对华反倾销涉及的主要产品为化工业、机电业、塑料橡胶、纺织业和钢铁业,且根据不同时间段有所变化。

  具体来说,在1994~2003年间,印度对华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主要集中于化工、机电和钢铁三个行业,针对这三个行业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81.2%。在2004~2013年间,涉案产品主要集中于化工业、机电业、塑料橡胶和纺织业,总体占比也超过了80%。上述行业均为印度的传统产业。

  在考察期内,化工业是印度对华反倾销的重灾区,在前一时期(1994~2003年),化工业案件数占全部案件比例为62.3%,在后一时期(2004~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2.4%,平均为50.3%,超过了案件总数的一半。机电业案件在两个时期均比例较高,且在第二阶段占比显著上升。这两个行业都是印度较为发达的领域,但发展势头不同:化工业发展较早,现在已在该国国内形成竞争优势;而机电业属于较为新兴的行业,目前正在各大城市扎根,自然与中国同类产品产生了激烈竞争。同时,相比第一阶段的钢铁业占比较大,在第二阶段塑料橡胶和纺织业占比有所上升,占比均在9%左右,这可能与印度钢铁业近年来发展成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相关。

  关于确认损害比例,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相比,平均值和机电业的损害比例有显著下降,这与2012年和2013年发起的申诉尚未得出损害结论密切相关。在这两个阶段中,化工业的确认损害比例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考虑到数据因素,第二阶段化工业的该比例仍应在90%以上;钢铁业、塑料橡胶和纺织业的这一比例在涉及时期内均为100%。这意味着,只要这三个行业的印度厂商对中国产品发起诉讼,中国产品就会被确认造成损害。

  从税率的角度看,考察期内所有产品的平均税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127.8%降至93.7%。化工业的税率水平在两个阶段都较低,分别为62.3%和64.0%,远低于平均水平,同时波动较小,税率标准差仅为30%左右,小于税率均值。而其余行业的税率水平在不同时期波动较大,其中机电业从第一阶段的372.8%骤降至93.5%,仅为原来的25%左右,但两个时期的税率标准差都小于税率均值,说明这些案件的税率波动幅度较小;“其他行业”税率水平也有显著下降,由242.9%跌至97.6%,两个时期的税率标准差却均大于税率均值,说明税率波幅较大。在两个时期中,钢铁业、塑料橡胶和纺织业的税率均值都较高,超过了100%,给中国产品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后两者税率标准差与税率均值相近,说明波动较为温和。

  综上,可以总结出考察期内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的行业分布特征。化工业是遭受反倾销的主力行业,且确认损害比例、专对中国比例均较高,但税率均值较低,税率波动幅度较小,说明该行业中国产品被征平均税率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涉及机电业的案件在第二阶段占比大幅上升,但专对中国比例不算太高,且税率有显著下降,说明印度国内针对中国该行业的手段比较温和。钢铁业、塑料橡胶和纺织业占比相对较小,同时税率均值、离散程度一般,但专对中国比例均为100%,手段较为严厉,不容轻视。

  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中相似的产业结构,将使中印之间的竞争关系长期存在,因而经贸领域的摩擦与争端将不是短期现象。随着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断接近,双方的竞争关系将愈发激烈,可以预见,印度对华反倾销措施将进一步加剧。由于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行业分布非常集中,未来中国各界可以将印度行业利益集团作为突破口,化解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与争端。无论是国内相关的行业协会,还是企业本身,都要深入探究印度的申诉者影响反倾销裁定结果的活动方式和特征,并对其加以利用,进行各种形式的协调与沟通,特别是通过正在发展的金砖国家峰会的协商机制,解决中印企业及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根源上抑制反倾销案件的发起。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