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侧记 | 夜色里的攻坚硬仗

6月7日18时,南京港机重工码头的暮色被巨型港机切割成几何碎片。随着码头前沿数盏照明灯次第亮起,两台26米高的门机钢架在光影中显露出金属棱角——这是“大干三十天 冲刺双过半”劳动竞赛第7天,一场与大雨的竞速之战在潮湿的江风中拉开序幕。


暮色中的作战部署

“气象预警:8日凌晨将迎来一场大雨。”项目总指挥站在作业区中央,手电筒光束掠过施工图纸上的双四连杆结构,“两台设备必须在大雨前完成高空总装,今晚通宵作业。”起重班班长蹲在钢板上,用粉笔勾勒零件分布图时,钢卷尺在掌心磨出沙沙声响。作为参与过数十个重点项目的“老把式”,他清楚此次任务的特殊:双四连杆结构需要精准对接5组轴承,轴与轴承间的间隙仅0.083毫米,而夜间作业的能见度不足白天的40%。“把检修平台的探照灯调成直射模式,”他对着对讲机叮嘱,“各组检查工索具,半小时后正式起吊。”


钢铁丛林里的协作交响曲

20时整,330吨安装门机主钩钢索发出低沉颤音,18吨重的连杆组件在探照灯下缓缓升空。指挥员的信号旗在胸前划出标准半圆,对讲机里传来了他沉稳的声音:“左移10厘米,下降5厘米......”他臂膀上的“党员突击队”袖标随动作闪烁,这是连续第4次调试对接,当第一组螺栓孔精准咬合时,现场响起参差不一的欢呼声——意味着首个关键节点顺利攻克。

夜色里,年轻的现场协调员抱着一箱矿泉水跑向作业区,工装口袋里还装着备用的防滑手套。自劳动竞赛启动以来,辅助班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至“项目结束”,此刻他们正协助检查每一台起重设备的钢丝绳磨损情况。后勤保障车适时驶来,车里飘出姜茶的辛辣气息,在渐凉的夜风中格外温暖。


大雨前夕的高空冲刺

23时,江面风速升至5级,超过高空作业安全阈值。24米高的操作平台上,两名技术人员正用力矩扳手紧固最后两组销轴,钢件碰撞声在钢架间形成回响。质检人员举着强光手电,检查着力矩扳手上面的示数:“扭矩402Nm,符合标准!”话音未落,第一滴雨点已砸在甲板上。

“加快收尾!”起重班长的呼喊混着设备运转声,近30道身影在渐密的雨幕中加速协作。当最后一根大拉杆精准入位时,时钟指向00:30,细密雨丝恰好编织成帘。“乖乖,真是卡着点完成!”起重班长抹了把脸上混合的汗水与雨水,望着门机上“南京港机重工”六个红色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鲜亮。


晨光里的劳动印记

6月8日5时,大雨如期而至,却浇不灭码头上的忙碌景象。技术人员钻进电气室一边检查线路一边进行电路防潮处理,当质检员手中产品出厂状态清单中的内容完成率达到95%——比原计划提前3小时完成双机总装,为后续装船作业争取了宝贵时间。

雨幕渐歇,两台双四连杆门机已装船完毕准备发往新生圩码头。昨夜通宵奋战的痕迹藏在技工们磨破的手套里、调度员熬红的眼眶里、后勤组空荡的姜茶桶里,更刻在提前完成的项目节点上。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中,港机人用浸透雨衣的坚守,再次诠释了“敢打必胜”的铁军精神,为新生圩港区码头改建二期工程提前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发生在深夜的会战,是港机重工公司“大干三十天 冲刺双过半”劳动竞赛的生动缩影。竞赛开展以来,这样的攻坚场景已累计出现7次,共高效交付9台大型港机产品,各项会战指标全线飘红。从统筹调度的管理组到高空作业的技术人员,从24小时待命的技术保障到随叫随到的后勤团队,南京港机重工全体职工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质量与安全并行”的承诺融入每一个环节,通过全流程的精细化服务,让客户真切感受到“港机速度”背后的责任与温度。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