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的黄土高原,春寒料峭。陕西延川县一个叫梁家河的村子泥泞的土路上,走来一个身材颀长、神态坚毅的15岁少年。他从首都北京来到这片贫瘠、质朴、曾经的红色热土。

7年的时间里,他在这里生活劳动、读书学习、成长奉献。当他离开的时候,那个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在群众眼里吃苦耐劳、成熟稳重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党的基层支部书记。

36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他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正激励和引导着全体中国人民向着美好未来共同拼搏奋进。

当年的那个少年就是今天的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最近阅读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编者从知青、村民和各界人士三个视角对青少年时期习近平的这段人生经历以人物采访的形式进行了真实记录,情感细腻丰沛、资料客观详实、读来令人动容。

我们知道,习近平同志的父亲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建国初期的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同志。因此,有人得出习近平的成长进步主要是受益于父亲政治影响的结论。而事实是习近平在成长的关键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正是父亲在政治上遭受诬陷,蒙受不白之冤的16年,其中在文革时期入狱七年半。要说政治影响,当时也许是一种政治上的“负资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段时期的家庭影响可以忽略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确切地说,习近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深受家庭影响,而且是关键性、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家风的影响,好家风就像一面镜子、又像一座标杆或是一部教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下面我想就这方面的心得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扎根黄土地 情系老百姓

习仲勋同志作为“一个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时刻心系人民、把人民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就没有一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他在家经常教育子女讲的话,也是习仲勋家风中最鲜明的政治特质。

在这本书中的几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习近平从梁家河到镇上去赶集。他看到了一个衣着破烂、沿街乞讨的老人。当他从这个老人口中得知老人早年曾参加革命,做过他父亲的警卫员。他二话不说,把自己身上所带的钱和粮票,甚至身上的大衣都脱下来送给了这个老人,当有人提醒他不要被骗了,习近平说:他说的我妈妈和我姐姐的名字都是对的,我就是一个农民,他能骗了我什么?

二是习近平同志刚到梁家河的时候,他听说一位老党员的母亲去世了,当时15岁的少年习近平独自来到这个老人的家里,恭敬地吊唁鞠躬祭拜。那时正是“文革”的第四个年头,很多传统都作为“四旧”或“封建落后”的东西破坏了。但习近平不那么认为,他完全是出于对30年代老共产党员母亲的尊重去做这件事的,这是对普通人民群众的真情流露。习近平同志曾经深情的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陕北的人民群众收留了我、爱护着我。

梁家河的冯俊德老人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习近平在路上看到了他在拉车。习近平就上前说,老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拉得动车?老人说,能成。习近平说,来,我帮你拉一段!就这样,习近平帮老人拉着车,走一路,聊一路家常。后来,老人逢人就讲,习仲勋的儿子帮我拉车,每次讲的时候都非常兴奋、自豪,说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二、永远相信党 坚定跟党走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习仲勋身上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党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对党忠诚,不说假话。无论是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最年轻的”娃娃主席“,还是身陷囹圄,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习仲勋同志始终坚持信仰、相信组织。这在习近平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曾经十次写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被批准。但是习近平一直相信党,严格自律、踏实肯干。他在梁家河的七年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群众眼里能力强、威信高、办事公道的好后生。后来他在梁家河靠自身的努力顺利入党,并被选为那里的大队书记。

三、既要想干事 又要干成事

习老当年在陕北和刘志丹一起为革命工作出生入死,做成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为子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习近平的插队岁月中深受父辈影响。在梁家河,特别是成为大队书记以后,他带领乡亲们修厕所、打坝、办沼气池、代购点、夜校、缝纫社、磨坊......一件接着一件干,为当地乡亲们做实事、做好事,用自己的真诚、热情、能力造福了当地人民。在习近平工作中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一切为群众着想,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二是他本人能吃苦,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当地的群众特别信服他、拥护他。

四、持家尚节俭 为政倡廉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老祖宗的家训,也是习仲勋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小时候,他和弟弟穿的衣服、鞋子经常是用红花布做的,这是两个姐姐穿剩下来的。父亲说,染染穿都一样,就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让他穿,习家的孩走到哪里穿的都是最朴素的。在天安门观礼时,习家的孩子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有人问这是谁家的孩子,熟悉的人说,还有谁家的,习家的呗!习家的节俭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习仲勋同志身居高位,可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家人亲朋谋福利。他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若烟云,总是教育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

习近平同志在知青岁月中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常年粗茶淡饭肚里没有油水,过年的时候才能到集上买一些猪肉,可他从来没有为此抱怨过。对当地老百姓他却大方得很,经常送钱送物送粮票,甚至把母亲给的绣有“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当地一个农民朋友。他在劳动时,从来不惜力气,从不占公家的便宜。身上常年穿着一身旧军装、盖的是母亲给他做的打满补丁的旧被子。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习近平首先就给家人、部属立规矩、定制度、不搞特殊、不耍特权、不图享受,这正是习家严以律已、克已奉公、艰苦朴素过硬家风的生动写照。

五、读书长不懈 求学以致用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这是习仲勋教育子女经常说的话。强调读书学习是习仲勋同志对子女、下属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习家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他在艰苦的劳动岁月、物质生活极端困苦中常年不懈坚持读书学习。书目从政治、社会、文学、历史、哲学、战争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喜欢读书思考,也喜欢写东西”,这是当年梁家河的村民对习近平的深刻印象。

在习近平带到梁家河的私人物品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整箱各种各样的书籍。不管白天的劳动有多繁重辛苦,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看书看到很晚,七年里一直这样,从不懈怠。正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读书学习让他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为今后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志当存高远 作风要踏实

在子女的心目中,习仲勋是了不起的英雄:15岁上初中时,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的陕西省监狱;20多岁就做了边区政府的领导人;在文革中遭受冤屈,可他始终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习仲勋赴广东省担任省长、省委书记,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探路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就明确表示要立志从政,为人民、为国家作大贡献、干大事业。他扎根黄土地不管做什么,始终都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有志者事竟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习仲勋家风中经过特别磨难和特殊磨砺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和家风传承。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88岁的父亲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拜寿信。他在信里说,我们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难忘的七年岁月。对中国而言,那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疾苦、社会逐渐由乱而治走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前奏期。对于一个青少年而言,正是风华正茂,理想、志趣、品格、信仰逐渐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的习近平正是在好家风的耳濡目染和健康引导下不断成长进步的。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是多方面的,而让我们向习近平同志学习,成为好家风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广者,让好家风在每个家庭,对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传承发展、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这是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最大收获!

崔峰(江苏汇鸿国际集团畜产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