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外贸人的一生坚守——专访“老省纺”传承人周春山

他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三十九年坚韧执着,潜心耕耘外贸事业;他是省纺精神的亲历者、传承者,三十九年初心守候,风雨同舟携手前行。

他用“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生动诠释了对公司的深情厚谊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阳光心态,也因此收获了一份倾注一生并乐在其中的事业。

他就是,汇鸿中天公司前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春山同志。

1980年,年仅18岁的周春山从学校毕业,分配至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江苏省分公司(汇鸿中天前身)的纱布科,从此便与纺织、与外贸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改革开放刚起步,外贸行业对社会大众来说还很陌生,家人并不支持,工作条件也很艰苦(当时办公地址为中华路50号)。但是现在来看,能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代外贸人,我感到十分自豪。”他在回忆时骄傲地说,“可以说,公司的发展史就是我的成长史,我就是老省纺的传承人!”

学会吃苦,是一种修行

当时的纺织品公司,刚经历了第一次分家(丝绸、服装已分出),只有纱布、针织两个业务科(纱布科即现在的汇鸿中天、针织科即现在的中锦和中嘉),但作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年出口量在全国依旧名列前茅,在整个外贸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要成为专业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岗位的锻炼是第一步。周春山分配在纱布科的单证组,一干就是6年,2000多个日子里,日复一日重复着繁琐枯燥的单证工作。那时,一套完整的出口单据至少包含12种单据,每一种都需要手工打印至少一式五份以上。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自动校正,每个单证员每年要用手动打字机完成几千份完整单证,顶峰时加班加点地完成近万份的正确单据,对打字速度和内容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那时候夏天没有空调,为了防止单据被吹乱,也不能开风扇。集中出货的高峰时候,为了不影响业务进程,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甚至在单据制作完成后因为数据调整还得重新制单,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正是得益于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学习,周春山在全省单证打字比赛中取得了前三甲的优异成绩,是公司突出优秀的单证员,为他向业务员转型打下了扎实基础。

“成为业务员,是一件自豪的事情,但业务开展中经历的艰难,也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业务萎缩、客户丢失、工厂跑路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曾经历过,但那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却是出差。”

90年代初的交通、通讯、住宿和餐饮条件都很差,和如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出差常常坐一天的车坐到浑身散架,一下车就要直奔工厂安排计划,去车间查看生产进度,校对花型颜色,检查质量。为了节省成本经常自己备纱,备坯布跟车运货,一路颠簸,途中没有休息区,没有超市,只能饿着肚子赶路,就为了尽快将货物运到工厂,落实生产;联系客户靠电传电报,联系工厂靠长途电话,信息沟通困难大、成本高……由于和欧美的时差,他都会在床头放着纸笔,睡梦中被电话吵醒时,把客人交代的事记在纸上,就怕第二天遗忘。

“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是我的工作,我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把它做好。”

因此无论多苦多累,像他这样的老同志都能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心态,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希望现在的年轻员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逃避退缩、原地踏步,只要愿意去想,愿意去做,就一定会有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充实,因为你在成长,你在进步。”

所以人生也好,工作也罢,没有这种吃苦能力,任何事情都难以坚持到底。现在吃的苦,受的累,都为日后有独挡一面的能力,都为成就更好的自己。

学习不止,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名业务新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师傅的引领更有助于新人快速成长。1986年周春山调离单证岗位负责德国和加拿大市场的面料业务。但刚刚转为业务员的他却因故没有师傅教,只能自己埋头苦学,没日没夜的查阅历史资料,整理客户信息,同时主动向身边的前辈虚心请教,边学边干边摸索,逐步加强对商品、客户、市场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努力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业务员。作为江苏省第一批从事三类产品(即非主动配额类产品)的业务员,他负责的加拿大花色布市场的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外贸的配额年代,货源稳定,风险相对可控,年轻的周春山一度认为业务员的工作就是维护客户,守住市场。然而一次索赔事件却让他幡然醒悟,从此彻底改变了工作的方式和态度。有一次,部门另一位业务员的欧洲客户发生一笔坯布索赔,当时的科长刘玉璋便带领业务员、负责货源的同事和同样负责欧洲市场的周春山前往常州的工厂商谈索赔事宜。一行人到了工厂,直奔车间进行产品质量分析调研,期间刘科长一言未发,直到午饭时候,她才看似不经意地问起两位业务员,车间一趟看下来,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他们顿时傻眼了,都以为就是一次单纯的业务出差,都以为有领导在,索赔的事情轮不上小业务员操心。时隔多年,周春山依旧清楚地记得,当时刘科长如何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你们要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要知道出在什么地方。”老领导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们,自责、内疚的情绪油然而生,也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那以来,周春山不论是作为业务员,还是后来成为公司领导,他都坚持着不定期下工厂的习惯,尤其是每一个新开发的工厂,都要亲赴现场实地查看。他总说,“再多的流程管控,再高的信保额度,都抵不过一个无心之失。”他也总是要求业务员对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做到亲自把关,了然于心。“与其说对客户负责,对公司负责,其实归根到底是对自己负责,这是一个人立身做事的基本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心的驱使下,周春山不断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在公司整体业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屡创佳绩。

创新致远,行者无疆

“公司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不同的阶段总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作为外贸人,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才能为企业注入不竭动力。”

1989年开始,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布局调整,公司主营的坯布业务竞争愈演愈烈,伴随着纺织品配额的逐步改革,省内各地市外贸公司出口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的竞争态势越来越严峻。未来在哪?何去何从?大家陷入一片迷茫。当时的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当机立断,聚集各科室三类商品的业务精英,组建花色布科,因此一跃发展成为全国花色布出口的排头兵。为了打破单一面料产品的经营格局,公司向产品多元化发展寻求突破,在2000年成立服装公司,就是向服装产品领域转型的一次从0到1的成功实践。坯布——花色布——服装,公司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改革中谋求发展,顺利实现了经营业绩再上新台阶,也为未来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那个年代,改革创新已经事关公司发展全局。周春山认为创新有时候只是一个理念的转变或者服务的改进,但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与客户的深入交流,让他深受启发,不仅突破了固有思维模式,对创新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位犹太客户是公司的老客户,对印花布的需求量很大,但是按照公司做坯布那套固定模式核算下来的价格与客户的报价相差太大,不论如何开源节流,都无法开展这项业务。为此,他专门就这一问题与这位老客户进行沟通,对方当时就说:“你能不能转变一下思路,从测算一米布的利润,改为测算一个集装箱的利润?”正是这句话令他豁然开朗,立即按客户的思路进行测算,原来利润非常可观。他无比感慨地回忆道:“如果我当时坚持按公司规定的模式做,很显然就失去了这个客户。幸运的是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及时地调整了核算模式,不仅接下了订单,获得了收益,成为该客户众多供应商中唯一合作20多年信得过的贸易伙伴,甚至这位客户退休后还将我们公司推荐给另一家采购商继续合作。”

回望过去,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跨越自我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变革求新的改革史。历史的沉淀,员工的努力,成就了公司的今天。而公司改革创新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在当前公司发展的关键期,转型的攻坚期,供应链运营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亟须我们上下一心,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引领发展,靠勇气、智慧和实干一路向前。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头再看来时的路,曾经的一路崎岖早已繁花似锦,那时的我们也必将收获满满的幸福。

坚守初心,感恩同行

2000年前后的十年,是外贸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很多人靠着做外贸发家致富,只要遇到一个好的产品,抓住一个大的客户,廉价的劳动力足以让外贸从业者稳赚不赔。整个外贸行业也进入了跳槽高峰期,作为有资源、有经验的资深外贸业务员,跳槽单干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周春山却从未动摇过,这一坚持就是39年。无论是1996年调任江阴公司,还是2000年调回本部组建服装公司,或是2003年双向选择成立子公司,他的业务发展势头和带领的业务团队效益都非常好,客户资源也稳定,完全有机会出去“自门立户”,但他每一次都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守岗位,从未想过要离开。他说:“是公司培养了我,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平台,给了我荣耀。我感恩公司,所以忠诚于公司,也愿意在公司需要的时候放弃一些个人利益,承担更多责任。”

在被调回本部组建服装公司时,周春山的内心是忐忑的、矛盾的,作为一名专业从事面料出口的业务员,对服装领域却是从未涉足,面对38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他感到“压力山大”。他回忆道,“回想那个时候,真心感谢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也特别感谢部门员工的奋力拼搏,没有他们,只靠我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实现那个目标的。”最终,服装公司以当年6000万美元的出口额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正因为这一年的成功,大家的状态有了彻底改变,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整个服装公司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直到2003年改制为宝得公司时,服装年出口额已经达到9500万美元,多年一直保持着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称号,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在老省纺人的心里,公司不仅仅是辛苦工作努力赚钱的地方,更是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地方,是一个团结包容,相伴成长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但都围绕着同一个初心使命而不懈努力,那就是为外贸事业而奋斗!

身体力行,传承企业文化

“现在由于身体状况,我已退居二线,但在过去的39年里,我在这里吃过苦、受过累,也取得过成绩,获得过荣誉。我深深地明白公司走到今天有多么地不易,也衷心地希望它的未来会更好。所以,我还会继续不遗余力地做好文化传承,在自己战斗了一辈子的地方继续贡献,发挥余热。”这是作为一名老领导、老同志的肺腑之言。他认为,经营一个公司就像经营一个家庭,家庭经营地好不好关键看家长带头带的好不好,家长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速度和前进方向。作为领导,要能放下身段,融入员工,应该学会沟通,与员工一起成长,更要规划好公司的发展,为员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公司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要用昔日的历史荣光鼓舞员工,用真实的奋斗故事激励员工,让员工真正触及文化精髓,洞悉精神内涵,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公司,认同公司;才能自觉主动地担当使命,践行责任;才能心甘情愿地坚守岗位,开拓进取。谈及未来,他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满怀憧憬,新的领导班子正在带领中天阔步前行,希望大家团结一心,鼓足干劲,奋勇拼搏,重塑老省纺昔日荣光,共创新中天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他还深情寄语青年员工,公司的今天来之不易,希望大家且行且珍惜,用好平台,用心耕耘,公司也必将给予你们最慷慨的馈赠。你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努力修炼,做更好的自己,用青春担当、青春力量和青春智慧抒写汇鸿中天新的辉煌。站位要高,格局要大,眼界要宽,要有容人雅量,懂得换位思考。遇事不退缩,不逃避,要敢于迎难而上,直面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用强大的创新力和高效的执行力,一路乘风破浪,逐梦中天。

有人说,真正厉害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次也只做一件事。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为之奋斗终生并收获幸福,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吧。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里找到同行的意义,在下一个40年里,有我,有你……

  • 分享:
活动报名
企业名称:
姓名:
职务:
手机:
备注: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