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往事 

向着美好生活前进

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到了四十个周年,那是在我尚未出生之时,中国的改变已悄然开始。即使是作为第一批九零后即将奔三的我,这样的主题还是太大。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说真真亲切。书中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亦想奋力为之,但匹夫之责有大有小,我不能妄言什么“力扛天下”。家国亦或个人梦想,无非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只愿人人自得圆满惠及周围方成国之美好。回忆我的成长史,无疑是我父母亲长和我个人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历史。

小时候镇上唯一的一家织布厂倒闭,父亲成了最早一批下岗职工,很快他就和几个亲戚去了广州。那时的我还不懂这是怎样一种社会风潮,直到听说了盛可以所写《北妹》一书,才算明白这是一场如何浩荡的 “人口迁徙”。我无从想象父亲坐几十小时的绿皮火车所到达的异乡离我有多远,它只是远到贴补家用的薪资只能通过信封邮寄。那时的邮政系统似乎比现在靠谱,信件经过大半个月漫长的旅途总能安然到达母亲手中,等我到了大学突发怀古之幽情尝试写信,却总有几封杳无踪迹。这异乡远到年幼的我不敢贸然与时隔一年才回家过节的父亲相认,我躲在门后看着父亲和乡亲们谈笑风生,既陌生又熟悉,既骄傲又胆怯。这个样子害父亲一直记得,用来嘲笑我无知,多少也是感到心酸。这异乡还远到我如今只能通过父亲留下的照片和网络上的影像,窥见那个时代年轻人怀揣梦想英姿勃发的状貌。总觉那时候穿着宽松衣饰看起来落拓不羁的“小鲜肉”们,比现在的影视明星来得干净清爽许多。如果不是后来父亲因病返乡,他的打工生涯大概不止短短十年,我的家或许也像许多老乡和亲戚家一样,要么拖家带口定居南方,要么衣锦而归发家致富。

父亲吃馒头就腌菜、洗冷水澡加班加点、穿拖鞋上街被驱逐的艰辛过往,我只能从母亲话里略知一二,他总是嘻嘻哈哈说着粤语里的“小菜一碟”,逗得年少的我不知生活愁滋味,“一心只读圣贤书”。父亲还在南下打工时家里盖起了新房,母亲一人操持整个工程还要照常上班,一年多时间瘦了二十来斤,我竟全然不知,直到后来看见母亲曾经的登记照,才惊觉她那时瘦得夸张。农村人笃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好的孩子才有大出息,才能给家里带来希望,我们在灌输式教育和这种思想重压之下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常常出门看不见早上的阳光,回家看不见傍晚的夕阳。为了黄冈地区的三科联赛和奥数竞赛,我们十几个人关在一个房间进行强化教育,看不到原班级的同学,上厕所要跑着去,吃饭有人打好送过来。因为一次考试失误哭得稀里哗啦、人劝不止,因为一次排名靠前洋洋得意、走路带笑,那时候的我除了成绩似乎没别的烦恼。就这样我们三个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我们这个小家的美好生活做了自己最大努力。

村里很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无心再读书的同龄人,成批涌入一二线城市寻找赚钱机会,喂牛、种田、养猪的生活不再是我们这一辈的选择。那年十五岁的我还继续奋战在读书一线,为没能进入黄高和区一中尖子班痛苦不已,未曾预见几年后田地荒芜长满野草的现实。茫然不知所谓商品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变革,只晓得小学时候的老师也出外打工了。我还以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乃生命常态,为浪漫主义文学所描述的乡村生活倾倒不已,觉得读了书可以受人尊敬、服务乡里。可记忆中环绕乡村的奔涌河流不知何时竟已变小、渐至干涸。农村的代际变化来得特别迅猛,很快我的同龄人开始结婚生子、成为一家之主、抚养孩子照顾老人。长辈们老得尤其快,他们要么病重干不了农活,要么孩子太有出息只好端着茶杯四处闲谈。那是第一次我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

从前不敢想象的农村个体户经济,在我高中时代已经很普遍。镇上栉比鳞次开起的各种商超小店,比我们村里留守的人口还要多。父亲回家也开了一个农副产品小商店,每逢过年我们还会上街摆摊卖年画。可惜家庭农耕的生活方式注定慢慢消失、成为过去,整个镇子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父亲的生意也就一年不如一年。即便收入惨淡,父亲始终用心经营,他的工作我和母亲都替代不了,客人只找他,听取他的意见购买,等多久都愿意。就这样父亲支撑起我整个读书时代,我们没有借钱也没有贷款。母亲总嫌自己读书少,说如果幼时多念些书,就能通过考试去镇里当干部。可即便作为一个小小的农村干部,母亲也当选好几次人大代表,常常以最高票数被选举连任。她会可能因为工作受委屈回家哭,在外面却总是大方得体。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里,我总幻想自己能成为女强人,或许比母亲还要强大,这样才能为这个不太容易的小家争口气。我们有各自不同的圈子,各自努力奋斗、各自咬牙坚持,为了卖出更多农产品,为了切实服务村民,为了取得高考的胜利,为了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有喊累的时候,但没有谁当逃兵。

那时候真的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迈入人生的康庄大道。在我们还没弄明白的时候,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就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成大众普及教育了,农村人大概还是落后了。读书直接改变底层生活的愿景被打碎了,毕业回乡没有合适的工作,出外没有光鲜亮丽的机遇,我的状况甚至不如十年前就出去闯荡的那批同龄人,在他们已然扎根的地方我甚至买不起房子。我不知道农村人怎么就适应了那像火材盒一样逼仄的公寓房和高耸的居民楼,只知道他们纷纷卖掉故乡的单幢小院,砸锅卖铁也要去按揭城市的房子。生活改变得太快,在我还抱着迟钝和念旧般的怀疑时,社会和人都在无比迅速地行动着。打工的青年们在城市过着紧衣缩食的生活,过节回家却愿意在县城花几百块聚会游玩,俨然衣锦还乡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振兴了小区经济。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最终承受不住繁华城市的生活压力,回到故乡成为老师、当公务员、做银行管理。我们的选择如此多样,没法以学历论英雄,生活再也不是读书所确立的那一条脆弱捷径了。

属于父亲母亲的时代似乎很快就过去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庇护于我身上、那大树的阴翳越发浅淡。可能在我拖着行李越过火车轨道,看见对面等待我的母亲脸上的皱纹和发白的头发;也可能在我瞧见父亲佝偻的身躯、闻到家里长年弥漫的药味,再无法想象父亲可以像年轻时凭着力气拉倒一棵大树;还可能在外婆和曾祖母相继离世,我却无法孝敬他们一分一毫。没有谁可以一早就做天时地利的选择,我有时会想象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但我们全家都没有遗憾或后悔过曾经所做的努力,那是我们共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知识是一种希望,它将教会我在疑惑时把握通向美好的路径。何种际遇便有何种艰辛,无论时代的风向着哪个方向吹,也许生活只是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这也是人应有的担当。当今中国对科技和文化力量的倚重,只能说明我的智慧之路,走得还不够好不够远。对于努力的人,机遇始终存在。

如今长辈们还在继续他们的事业,可能无法创造多大的改变,但他们依然勤奋。他们不再做梦、不再忧心忡忡,他们更加关心养老保险、医疗补助和惠民政策,而不是银行的定期储存利率。整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好了,我们不必为了省钱不买肉和水果,我们可以照常使用热水器、电脑、冰箱和空调,我们可以舍弃更远的田地只留自用地和家门口的菜园。通往村里的公路修好了,每家每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一年四季的电几乎没有停过。母亲那一辈的妇女开始跳起广场舞,人们穿着艳色裙子和高跟舞鞋,在家门口载歌载舞,这在以前是要被批评有伤风化的。我们的小家没有一蹴而就的幸福,没有翻天覆地的喜悦,但生活始终在一点一滴地变好,在我出生以前一家人能够吃饱穿暖都不可想象。人应该懂得珍惜并且相信拼搏,如果过去我们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现在的日子一定很糟糕。我焦急地想要成为一棵大树,觉得惟有将从前亲人对我的疼爱,转化成我对他们的疼爱,人生才可以圆满。路漫漫其修远兮,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步伐不会就此停下。

我有时候觉得国家的历史与个人的历史出奇地相像,就像国与家的血脉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里,靠的不是大国提携或国际救助,而是整个国家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从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变成了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中国。国和人,都有过不幸,都相信耕耘,都期待未来,我们始终要奋斗。我们走得艰辛,但从不吝于付出汗水;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会阻碍别人做什么;我们热切盼望美好与复兴,但明白要脚踏实地、走得稳健。他们说中国的国家形象可以是坚韧、热忱、有容乃大和勤能补拙,这不正是每个普通中国人的侧写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路上,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变化和精彩,就是现在继续努力的信念和基石。我只要一想到我和你——我的中国,抱着同样殷切的期望,就觉得一点儿都不孤单,就觉得我们的前路一定光明。

  • 分享: